癌癥對我國居民造成沉重的疾病和經濟負擔。數據顯示,自2005年起,癌癥始終位于我國男性死因譜首位和女性死亡譜前三位,我國近1/4的男性和1/5的女性死于癌癥。我國癌癥患者的總費用達3048.8億元,約占我國總衛生費用的5.8%。

我國癌譜尚處于轉型期,且目前呈現發展中國家癌譜及發達國家癌譜特征并存的現狀??紤]到我國的人口基數,我國癌癥負擔將對全球癌癥數據和政府衛生保健支出產生較大影響。盡管伴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重要政策的發布和落實,我國癌癥生存率、部分癌癥發病率及居民癌癥防治素養等均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亟需對我國癌譜現狀進行綜合分析,以進一步指導未來癌癥防治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優化。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近日在線發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癌癥中心陳萬青教授團隊以“Cancer profiles in China and comparisons with the USA: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the incidence, mortality, survival, staging, and attribution to risk factors”為題的研究性論文。文章從癌癥的發布、死亡、生存、分期和歸因五個角度,利用現有的權威/全面的高質量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和詳細描述,并將我國癌譜特征與美國進行綜合比較,總結我國癌癥防控行動近年來取得的成效,探索亟待改進的問題和可行的方向。

1.png

據估測,2020年我國癌癥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別約占全球病例的25.1%和30.2%,且近半數新診斷病例/癌癥死亡病例為消化系統癌癥(結直腸癌、胃癌、肝癌、食道癌和胰腺癌)。此外,四類癌癥的新發病例幾乎占全球新診斷病例的一半,分別是食道癌(53.7%)、鼻咽癌(46.8%)、肝癌(45.3%)和胃癌(43.9%)。總體上看,我國男性癌癥標化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且癌癥負擔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圖1)。

2.png

圖1 2020年中國和全球33種癌癥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左)和死亡率(右)

除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胰腺癌和卵巢癌外,中國大多數癌癥類型的5年相對生存率都有所改善。例如,淋巴瘤、皮膚癌、前列腺癌和宮頸癌等的5年相對生存率絕對增幅達10%以上,幾種消化系統癌癥(結腸癌、直腸癌、胃癌和食道癌)的生存率增幅也超過5%。除胃癌和食道癌外,美國癌癥患者的標化5年生存率均高于我國,這可能歸因于我國上消化道癌癥患者中更高的早期占比。中美兩國癌癥患者生存率差距最大的為皮膚黑色素瘤、腦癌和淋巴瘤。盡管2004~2014年間美國大多數癌癥的生存率改善并不明顯,但致死性癌癥的生存率大幅增加(如胰腺癌、肺癌和卵巢癌) (圖2)。

3.png

圖2 2000~2014年,中國和美國18種癌癥類型的年齡標準化5年凈生存率(%)和相應95%CI

吸煙和低水果攝入是導致中美兩國癌癥死亡的前五大可改變風險因素。在美國,行為和代謝因素(飲酒和超重等)也具有較高的癌癥死亡歸因百分比(Population-attributable fractions, PAF);而在中國,感染相關因素對癌癥死亡的歸因百分比居各因素前列,且在我國男性和女性中保持一致,如HPV、EB病毒、HHV-8和華支睪吸蟲。其他因素對我國癌癥死亡PAF存在較大的性別異質性,如男性中吸煙和飲酒的PAF明顯高于女性,而女性中二手吸煙、缺乏運動、糖尿病和紫外線輻射的PAF更高(圖3)。

4.png

圖3 中國20歲及以上居民26種癌癥類型及相關危險因素的人群歸因分數(%)

綜合分析結果顯示,盡管我國癌癥防控行動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我國癌癥所致疾病及經濟負擔依然沉重,且與美國在癌癥防診治等方面尚存在差異?,F階段,仍需持續強化一級預防措施,推進危險因素控制等政策的頒布及落地,遏制癌癥的發生與發展。隨著我國癌癥篩查項目擴點擴面,還應進一步不斷優化篩查策略并提升基層醫生專業素質,促進癌癥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癌癥中心何思怡為文章第一作者,陳萬青教授通訊作者。文章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82273721)、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批準號:J200017)及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項目(批準號:SZSM201911015)資助。